2021.4.9 - 2021.4.11 | 论坛 · 明日边际 三日谈
明日边际 三日谈
论坛时间
2021.4.9 - 2021.4.11
“明日边际”欢乐港湾艺术计划,从城市、自然、科技与人的关系,以公共艺术作品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想象未来。而4月9日至11日的“明日边际”三日谈将在深圳欢乐港湾汇聚全球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建筑空间、城市历史、科技媒介等命题,发表他们对当下问题的思考,试图构建深圳乃至中国未来城市的叩门之匙。
此次艺术论坛为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系列活动之一,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由华侨城深西集团\酒店集团、深圳欢乐港湾主办,上启艺术承办,策展人杨勇,结合欢乐港湾海滨文化公园海洋与大陆、城市与自然边际的环境优势,做出场地特定介入,邀请国内外艺术家与建筑师在地创作的10组公共艺术作品。
艺术论坛共邀请近40位活跃于海内外文化艺术现场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策展人及城市管理者,相聚于欢乐港湾。在这一亲近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嘉宾们以跨界思维探索公共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无限可能。一连三日,论坛以演讲与对谈的形式展开,在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策展人杨勇的主持下,来自不同学科及文化背景的讲者将讨论的边界一再拓展。
以公共艺术构建多重未来的入口
第一天以“公共艺术构建通往多重未来的入口”为主题,论坛首日邀请了12位嘉宾进行主题分享,从艺术创作及实践的角度分享自己的创作与城市生活的关系。劳拉·博尔斯·福(Laura Boles Faw),阿斯玛·卡兹米(Asma Kazmi),张心一,胡斌,周婉京,王鲁炎,汤孟禅,朱荣远,杨森博进行了主题演讲,艺术家李燎,祥山美术馆副馆长郭赟,飞地CEO、艺术总监全荣花作为对谈嘉宾参与讨论。参展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讨论了公共艺术与科技、生态与城市历史的关系。
“公共艺术是网络也是入口”,参展艺术家劳拉·博尔斯·福从公园内的作品《时间长短》——3D打印树脂翻模的树桩谈及树木在人类看不到的地下互相支持、交流和协作,反思人类能否通过共情实现互相扶持和发展。
艺术家阿斯玛·卡兹米也从自然生态入手,通过作品探讨全球化如何影响城市景观。
艺术家张心一以“icon(图标)”作为创作思路的入口,抽离传统的观念形态,把创作的思考引入到城市移居的日常体验中,在深圳感受人群中的人隐含的信息和散发的力量。
“公共艺术在未来或许会以纪念碑的形式存在”,新媒体艺术家蓝梓雁以末日般的极端环境来思考作品落地后存在的意识形态,公共艺术作为纪念人类的精神信号,在未来永存。
而艺术家王鲁炎则讲述他在乌镇邀请展创作作品时“遭遇”的语境与语义问题。他将乌镇露天电影院广场的一些地砖抽出,替换为作品《开放的禁锢》,与卡普尔更显侵略性的作品在同一空间呈现,以其“隐形”的艺术方式与“显性”的艺术方式,进行不同观念与方法的对峙与交流。
其他嘉宾从各自研究背景出发,以不同角度展开对公共艺术话题的探讨。工作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的胡斌,通过参与式艺术在不同场域实践的案例,对参与式艺术与美术馆、博物馆系统的关系进行反思,追问艺术体制能否展示更真实的状态。
作家、艺评人周婉京以对语义与词源的研究,剖析智人进化后,人(homo)与自然、技术、城市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人在城市公园中的需要才能将人类牵引回灵性的范畴”。
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创意总监汤孟禅从建筑的专业背景出发,着眼于公共艺术存在多样的作者性和媒介属性,而公共性本身的诠释和范围也具有多重性。建筑作为广泛意义艺术形式的一种,在当下缺乏由多重的公共性与作者性互动而产生的多元意义,他就此语境提出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与公众进行多样互动的疑问。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朱荣远从城市研究的“力学关系”中剖析当下造成视觉和信息污染的公共艺术,提出在空间中达成权力的平衡才能塑造多样性的艺术,将城市变成公共艺术作品本身。
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画廊主杨森博将自然意向的灵感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实现艺术设计的跨界融合。
城市公园,作为记录与反应的空间
论坛第二日,主题“城市公园为记录和反应的空间”则邀请了12位嘉宾围绕城市公园的研究,探讨艺术作品与城市漫游空间如何紧密连接。
由三木优子(Masako Miki),陈畅(Abby Chen),史建,邵舒,赵蓉,冯原,颜为昕,钟波涛,周一进行了主题演讲,UV建筑合伙人李甫,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执行总监刘思,和Studio 10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周实作为对谈嘉宾参与讨论。










在开发的跨领域讨论中,激发空间想象
论坛第三日,以“交织的边际——不设限跨学科讨论”出发,13位嘉宾进行跨学科分享,探讨如何延展边界,生长出属于此地的人文生态。
塚本由晴,陈宣诚,冯果川,李邦耀,胡介鸣,肖伟文,吴方洲,刘美松,张宇星,何健翔进行了主题演讲,新媒体艺术家陈雄伟,元新建城创始人阮文韬,《打边炉》创始人、主编钟刚以及华侨城深西集团\酒店集团总经理谢滔作为对谈嘉宾参与讨论。
从建筑理念的角度,犬吠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塚本由晴阐述《风和日丽亭》通过增加休憩观光的功能,增强了人与海边的互动性。
共感地景创作(ArchiBlur Lab)主持建筑师陈宣诚从创作中思考如何实现建筑的动静态转换,让观众与空间的边界对话,形成关系的连接。
筑博设计执行首席建筑师、筑博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冯果川则分享了三个案例,诠释他对空间与人际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处理建筑与城市的边界,是建筑设计的作用。
源计划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何健翔对日常空间的观察和实践尝试,让他开始思考建筑和城市的边界与交往问题,提供可能的设计和社会学策略。
从实践方法出发,艺术家李邦耀以《私人生活的社会学——室内分析》为题,在家庭访谈中研究物件如何与人发生关联,以此进行再创作,展示室内生活场景的历史变化。
艺术家胡介鸣从艺术跨界的属性谈起,认为跨界与个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创作者的基本态度之一。他细究跨界和个性的基本属性,把具体的实践归结到“出走与回归”的方法论中。
字在品牌创始人刘美松则从自身的品牌故事中,向大众展示探寻中国文创的工作方法。
澳门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吴方洲从大众对澳门的单一印象开始,讲述澳门的艺术发展历程,强调澳门需要有策略性地融合珠三角。
谈及对未来发展的想象,深圳市雅昌艺术中心总经理、理事会秘书长肖伟文从技术角度阐述了“艺术的迭代进化”,“学科跨界是当下艺术发展的趋势”,“艺术机构在趋势中孕育明日艺术”,以雅昌的展览为例展示数字技术如何在未来重看传统文化。
“未来的构想是如何创造有时间的建筑”,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以摩天轮和未来的时空为题,从移动、观看和循环三个角度阐释未来城市和未来时空的看法。
主题分享与对谈结束后,音乐人NONO、新媒体艺术家陈雄伟、王东分别以世界音乐与新媒体表演回应论坛主题,对音乐空间进行张力的极限挑战,表达欢乐港湾的活力因子。
在各领域学者专家们的对话交流中,透过公共艺术凝聚城市空间的精神价值,提高欢乐港湾周边社群对艺术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人文艺术品质。此次欢乐港湾艺术计划“三日谈”,以欢乐港湾这一新的城市空间为原点,丰富了观众对此地的想象,实现了艺术与知识的 “在地性”相遇。
以艺术之力探索城市与生活的无限可能
“三日谈”作为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的收官活动,带领大众走近公共艺术,不仅仅是空间体验和感知,更是突破想象的边际,让游客对城市空间产生多维度的理解。
欢乐港湾艺术计划自开幕以来,在四个多月的时间中,多次举办艺术家共创工作坊,新媒体音乐表演、沉浸式戏剧表演、艺术主题论坛等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多元丰富的人文生活空间,用艺术定义现代生活,畅想公共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无限可能。
*详细主题演讲内容已发布在上启艺术公众号平台
相关项目
明日边际——欢乐港湾艺术计划
指导单位: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
主办:华侨城深西集团\酒店集团 深圳·欢乐港湾
承办:上启艺术
策展人:杨勇
助理策展人:纪浩如、张巧依